宋晓波:“我们中国篮球运动员,不但要有拼搏的精神,更要有智慧的头脑。”
大家好,我是宋晓波。
有人问我,作为本次名人堂 ,第一位登台发言的嘉宾,有什么感想?与其说感想,倒不如说感谢,在这美妙的时刻,感谢名人堂给我的,无上荣耀。
虽然我离开篮球赛场很多年,但是我依然没有忘记,在赛场上的每一个时刻。我很荣幸,当年我和我的队友们一起创造了中国女篮的两次辉煌。
这块是 1983 年世锦赛铜牌,我们中国女篮,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。那时我25岁,这届世锦赛,我入选 “世界女篮 最佳阵容”,获得 “最佳得分手”的称号。
这块是,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铜牌,这也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。中国女篮再次站上国际大赛的领奖台。
大家还记得吧?当年,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村的第一面五星红旗,就是由我升起的。
这是我个人的荣誉,更是我们 中国女篮的荣誉。
在女篮,我是大姐。
当年我作为队长,带着陈月芳、邱晨、柳青、学娣和海霞这批年轻队员训练比赛!
柳青,当年什么球都抢,膝盖“哐哐”地往地上砸,要换做我,膝盖早就受伤了。
小丛,你虽然来国家队比较晚。但是,是一名很刻苦的队员,也很有天赋。
海霞呢,那时候很年轻,经常会跑到我的房间,见到好玩的就搜刮走,我的好多东西都被抢走,这件事我可记着呢。
在男篮,我是长辈。王非都得叫我阿姨。
大郅,我和你妈妈曾是北京队队友。小时候你妈妈经常接送你上下学,你坐在自行车后座上,当时你才8、9岁。现在已经是篮球巨星,和我一起走进了名人堂。
还有姚明,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,你才5 岁,这么高,没想到后来你成为了“小巨人”,征服了世界篮坛。就像你朋友圈里写的一样,“铁打的阿姨,流水的时间”。其实我今天,特别想感谢的是你的母亲,方凤娣大姐。
1976年,我刚进国家队,方凤娣大姐是我们的队长。有一次,胃出血比较厉害,四个加号。养病期间都是方大姐帮我打饭、取化验单,跑上跑下地照顾我,才让我没有错过第一次出国比赛的机会。直到方大姐退役,也会经常给我写信,鞭策和鼓励我,让我做得更好,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关心我。
姚明,请把我的感谢带给你的母亲,谢谢方凤娣大姐。
我要感谢已故的启蒙教练陈美虹,和已故的北京队顶顶有名的白金申指导,他们的教导影响我的一生。白指导让我意识到打篮球还能有大智慧!我至今还记得,您把《孙子兵法》带上篮球场,屡屡用军事战例、心理学理论指导比赛、疏导队员。您制定的“瞒天过海”的打 1 战术,也成为我们的常胜绝招。
我们中国篮球运动员,不但要有拼搏的精神,更要有智慧的头脑。
感谢杨伯镛指导,您的严格锤炼了我不服输的精神,能让我在决定胜负的那一刻,坚定投篮信念,并让我成为队里的领头人。
感谢我北京队、国家队的队友们,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你们的鼎力相助。
感谢所有的球迷和媒体朋友们,你们对中国篮球的真诚和热爱,给了我三届“全国十佳运动员”的殊荣。
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,你们不仅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篮球,还给了我爱上篮球的基因。
感谢我的父亲,“一手造成”了我的性格。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,父亲对我说:“年轻人是要有点火气!不怕犯错但要知错改做”,父亲的引导造就了我敢去面对挫折的性格。
最后,我必须真诚地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,感谢名人堂给予我的荣誉。
无边光景一时新,未来,属于年轻人。我希望以后有更多,已经为篮球做过贡献,未来要给篮球做贡献的人,可以走进名人堂。真诚祝愿更多人关注名人堂,更多优秀中国篮球人加入名人堂。谢谢大家,我是:宋晓波。
刘玉栋:“天赋有高低,努力无极限。”
刚才宋指导说,她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,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村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旗手。
很巧,我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旗手。
但宋指导说,她从娘胎里就打球,天赋满满。而我,三分球不如胡卫东,脚步不如巩晓彬,扣篮不如王治郅。
但是,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,靠的就是我的老朋友——我的十块碎骨。它见证了,我的荣耀,和遗憾。
巧合的是,这个荣耀和遗憾都和一支队伍、一个人有关。
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决赛,终场前的最后一秒,我用远投三分绝杀上海队,夺得冠军。我至今还记得,姚明把球重重摔在地板上的画面。
CBA2001-2002赛季,常规赛最后一场,我在姚明的防守下拿下51分,并终结了上海队的22连胜。
但在这个赛季的总决赛第四场,同样是终场前的最后一秒,上海队补篮成功,夺得了这个赛季的总冠军。这是我最大的遗憾。
不过,上海夺冠后,姚明你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老刘,我恨死你了。虽然我拿了冠军,但是最有价值球员还是被你抢去了。”我想,你该恨死我的膝盖了吧?这么脆弱又这么坚强。
是吧?老伙计。
我还记得在国青队训练,膝盖受伤。为了顺利进入国家队,我隐瞒了这件事,不知道蒋指导有没有发现这个秘密?
想要在国家队有一席之地,努力是我唯一的出路。
胡卫东练习投篮500个,我练习1000个,还包括500个实心球。胡卫东卧推100公斤,我150公斤。
我是内线,体重大,对抗多,受伤是难免的。
我记得和蒋指导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康复训练?
直线慢跑,逐渐加速,逐渐适应,这样的康复训练方式,我敢说你们谁都没我熟悉。
我还记得,取出碎骨前的最后一场比赛,应该是2003赛季CBA总决赛的最后一场比赛。全场都知道,我的膝盖已经蹲不下去,如果一发力就会剧烈疼痛。那场比赛结束后,医生用针扎我的膝盖,里面混合着脓血的液体,一下子喷射出来。我自己都想不到,膝盖里居然能取出这10块碎骨。
疼痛成为了我的习惯,但对篮球的热爱让我忘记了伤病。
回顾我的篮球生涯,我要感谢的人太多。
首先就是我的启蒙教练——蔡文秀指导。我15岁才开始学篮球,第一次走进篮球场,连运球都不会。拿着球傻乎乎地,不知道该练啥。是您手把手教我摆臂、三步跳、跑跳、运球投篮。
还有德高望重的肖光弼指导,经常在训练后,单独给我开小灶,也是您把我介绍给南京部队。这才有了我后面加入八一队、入选国家队的经历,成为了今天的刘玉栋。
不知道肖指导,您还记得吗?当年我总向您借自行车。可不是我用哦,是队友们为了谈恋爱方便。
您家的自行车大,后座坐人舒服。但他们不敢跟您借,知道咱俩关系好,所以总是求我。我也就成为了队里最受欢迎的人。
能够进入名人堂,是对我篮球生涯的最大肯定。
作为球员,我把“努力”两个字做到了极致。
本来,是连体校都进不去的身体条件,却顽强地成为了CBA十年最佳球员。
最后,我想对年轻的运动员说:“天赋有高低,但,努力无极限。”
谢谢大家,我是刘玉栋。
王治郅:“一次信任,是我追风逐梦的助力。”
大家好,我是王治郅,你们口中的追风少年。
我的追风从何时而起?
或许是年幼时对父母观看篮球比赛时的记忆;或许是7岁那年炎热的夏天,独自去工体篮球场训练的经历;又或许是海霞姐送我的一双国家队大码篮球训练鞋,燃起我的篮球梦。
14岁时,我是52号的脚没有鞋穿。后来我还送了大姚一双。
所以大家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打球吧,因为打球才有鞋穿。
风起时,16岁的我进入了国青队,宫鲁鸣指导带我打世界青年锦标赛。17岁,蒋指导带我去汉城,打亚洲锦标赛。
那一年有两个亚洲队名额可以参加奥运会,就是因为94年世锦赛中国男篮打进世界八强。
1996年,宫指导又带我站在亚特兰大奥运会赛场,对战阿根廷的那场比赛,我连续犯规,都没有被换下。
赛后我问您“为什么敢把宝押在一个19岁的孩子身上?”您说:“因为看到你的努力。”一次信任,是我追风逐梦的助力。
一路追风也是为了和优秀者同行。
网上说我的脚步都是巩晓彬教的。今天我郑重声明,你们说得对,天天下课和他一打一学了不少东西,现在我还记得他技术特点,左手突破,右手跳投。
但有一个人的绝技,我根本学不了,就是胡卫东的“三分投篮”。
他可是高度近视,老胡跟我说“戴上眼镜,筐这么大。不戴眼镜,筐这么大。”
原来人家篮筐比咱的大呀!这属于特殊的眼部构造,我确实学不来。
有愿意教的,有学不了的,也有打不过的。你看大栋长得比我们都憨厚,但我跟他一打一,总打不过他。他身体太壮,打赢我就走。
当时吴指导说,篮球还是靠身体,他身体比你强,就是占优势。但我成为老队员,去欺负年轻队员时,吴指导又不这么说了,篮球不能光靠身体,还要靠技术。所以我发现,教练的话都是两边说的。
追风亦有疲惫时。
匡鲁彬指导是我进八一青年队的第一个教练,也是看着我长大的教练。当我需要您的时候,您就在我身边,指导我恢复训练,帮我找回状态。
2006 年多哈亚运会,中国男篮承受很大的夺冠压力。
决赛时,面对东道主卡塔尔队,几千面手鼓同时响起,我就知道主队对赢这场球的渴望。
中场休息,最累的时候,场内播放一首中文歌曲,“旋转、跳跃、永不停歇。。。”
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?除了体育,音乐也能给人神奇的力量,下半场就不怎么累,几乎打满全场,赢下比赛。
我很享受追风的过程。
2010年广州亚运会,再次战胜韩国夺冠时,队友们把他们的奖牌全部挂在了我的脖子上。
12枚金牌真的很沉,作为一名老球员,这是给我的至高荣誉。时间像风一样,我一直为篮球梦想拼搏。
追风是否有终点?
我在球员生涯第25个年头选择退役。
退役仪式上,我戴上16枚奖牌,代表着我球员生涯的16个重要时刻。宫指导对我说:“希望我的篮球生涯永不退役。”
感谢我们八一队的老教练吴忻水吴指导,您曾经是首届“全国十佳运动员”,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联赛的教练,还是我做教练时坚强的后盾。
2018年我接到八一队主教练任命的时候,第一时间请您来帮我,当时您已经76岁高龄,却一口答应。
每次比赛时,只要您坐在我身边,我的心就是稳的,您也陪我练到12月30号的最后一堂训练课。
感谢蒋指导,在我做教练时,问过您:“新队员总失误,怎么用?”您看了我一眼说:“老队员就不失误吗?”
我一下子就明白了,教练就是要放手去搏。
在篮球道路上,对我而言,时间只不过是考验,心中信念依然未减。
谢谢大家,我是永远追风、依然少年的王治郅。
郑海霞:“先行者创造历史,后来者延续历史。”
各位前辈、同行大家好,我是郑海霞。
大郅刚才说的对,他的篮球鞋是我送的。
而我进武汉部队,第一双专业的篮球鞋,是穆铁柱指导赠予的。穿前辈的篮球鞋,正是我们这一代篮球运动员的传统。
我,从一个农村姑娘成长为一位篮球名人。
刚进武汉部队时,我正处在青春成长期,脚的尺码开始迅速增大,导致没有合脚的鞋穿,只能光脚训练。
我的启蒙教练王小华找到单位木工,用木板和旧篮球条做了一双木头拖鞋。从此,只要听到“嗒嗒嗒”的声音,就知道那是小大个来了。
这双木头拖鞋一直陪伴了我两年,直至1982年到柳州参加国家青年队集训,杨指导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,我就是穿着这双木拖鞋,和队友们嘻哈打闹。他觉得这孩子性格简直太好了,以后一定能有出息。
就这样,杨指导把尚未成年的我招进国家队,并把11号球衣递到我手上。
也许是天意,我,从体校到武汉部队,到八一队再到国家队都是11号球衣。11号伴随我整个运动员生涯。
11 ,分开就是两个第一,双轨道的含义恰巧代表了我的两个身份。
我,先是军人才是运动员。勇争第一、永不放弃、奋斗拼搏是我们军人的品质,也是运动员的精神。
记得进国家队第一天的训练,杨指导亲自带我加班加点,吃小灶的内容之一,就有他用脚踢篮球,我像足球守门员一样,左右扑球。既练我的判断力,也锻练我的意志品质,我这么高的个子,每天扑倒去接上百个困难球,良好的手感就是在那时培养的。
学娣,你应该也记得吧?
我和娣娣是同一时期进入国家队的。娣娣就是我的闹钟,经常叫我起床加练。为什么呢?因为她需要我啊。开玩笑啦,丛姐姐。她精准的三分球,有我陪她练习的一份功劳。
一高一矮的经典配合,也就成为了篮球史上内外结合最好的搭档,绝配!
在每天的训练之余,让我最开心的就是,去晓波姐的房间搜刮玩具。我可是唯一一个能肆无忌惮地去她房间的人。
晓波姐,这个娃娃,你还记得吗?
没错,就是当年从你那里搜刮来的。它一直放在我的旅行箱里,陪伴我出行,参加很多世界大赛,乃至97、98年去打WNBA。
杨指导的悉心栽培,好搭档丛姐姐的陪伴,大师姐的关爱,让我始终成长在一个团结、温馨的团队里。
1983年,我和我的队友们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第三名;1984年,我们在洛杉矶奥运会获得第三名;1992年,我们中国女篮又在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第二名;1994年,在世锦赛同样获得第二名。
我,是唯一一位拥有两个世界第二和两个世界第三的女篮运动员,深感荣幸。
在我的一生中要感谢的人很多,但绝对不能忘记:把我从农村小丫头领进篮球大门的商丘地区体校教练方丙银老师,是您让我认知了篮球是圆的,是5个人的团队项目,是您每顿饭省下白面馒头给我补充营养而自己吃玉米面窝窝头,而您的理由是自己要减肥。
感谢武汉部队的教练王小华,像母亲一样,在我青春懵懂期,费尽精力引导我。正视困难和伤痛,克服自卑心理,让我认识到光脚训练的意义,这应是我人生重要起点。
感谢陈道宏指导,1994年世锦赛8场球,您让我打满了7个40分钟,真的够狠!当然我也没让您和队友们失望,我用高达86%命中率,获得这届世锦赛的得分王,同时还被评为最有价值的球员、最佳中锋,并入选最佳阵容。
还要感谢八一队朱家志教练,我们三十多年的师徒关系,您在我的事业中给了很大的助力,在我迷茫时指明道路。
更感谢杨伯镛指导力排众议地重用我,相信我,您说过在我身上看到的是未来,我也没有让您失望。
其实,最应该感谢的是,我最亲爱的家人和大哥,是我的大哥给相关单位写信,力荐他这位个儿高,体重大但一切都还是未知的小老妹。因为大哥的介绍和推荐,才让岀生在农村的女孩走进篮球人的视野里。
先行者创造历史,后来者延续历史。
我更期待未来年轻运动员可以超越历史,给中国篮球事业创立新的篇章。谢谢大家!
许利民:“篮球的胜负,不止于技战术,更在于精神力量。”
大家好,我是许利民。
我觉得,名人堂应该给我们每人一个特权,那就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出场音乐。你们觉得我会选哪一首?
这个场面发生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期间,是中国女篮重建后,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。自2017年亚洲杯的失利,中国女篮急需提升士气、建立信心。这次,我们来到亚运会是闯世界的,必须突破自我。我心想,这次走上舞台不就是一个好机会吗?我自己做到,队员们才能做到!
最终,我,赢得满堂彩;我们,摘得金牌。
篮球的胜负,不止于技战术,更在于精神力量。
而我一直致力于锻造中国女篮精神。
2017年,我执教国家队的第一步,就是带领姑娘们重走长征路。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草地,大家边吸氧边走路。晚上,我们就在潮湿的沼泽地旁扎下帐篷,寒冷笼罩着所有人。我们有棉袄、帐篷、氧气罐,但是当年的红军呢?
他们有什么?他们,什么也没有。
他们只有战胜一切的勇气和信仰!重走长征路后,姑娘们在赛场上执行力变强,遇到困难毫不退缩,我为她们的这些改变感到欣慰。
2020年元宵佳节,对阵世界排名第三的西班牙女篮,只要获胜,我们就可以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。大家都记得吧?这一年,我们国家经历了什么。所以这一天,节日的气氛,更增加了国人对我们的期待。于是,我和我的队员们,用一场更衣室的硬核打气,征服篮球场!
对于我来说,不止是要传授篮球技术,更要身体力行,影响队员。
2021年4月下旬,距离东京奥运会还有两个月,我左脚跟腱断裂,有残疾的风险。但我选择延期手术,这样关键时期,我要和姑娘们一起奔赴东京!因为我相信,只要我还能站在篮球场上,就要和姑娘们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世界。
五年的艰苦训练,锻造出中国女篮的精神气,支撑她们最终走向巅峰。
这,就是超越技战术的精神力量,这,就是我作为教练的意义所在!
每个人进入篮球场的方式不同,我是被劝回来的。
感谢我的启蒙教练陈云指导,把我从化工厂劝回篮球场。否则,今天我不可能站在这里。
感谢我的恩师,已故的北京部队男篮主教练王利发指导。
王指导是很严厉的教练,不仅在训练上严格要求,也教我们如何做人。长大后,我就成为了您。
正像我的恩师王指导一样,他们以严厉而著称,却为队员们感到骄傲。你们,不只培养出优秀的中国篮球运动员,更培养出优秀的中国篮球教练员。
这是一种传承,也是一种责任。
感谢南京部队,感谢北京部队,你们让我意识到精神力量对篮球运动的价值。
感谢北京首钢,让我有机会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执教经验。
感谢中国女篮这支团队,是你们在世界赛场上的优异表现,让我获得今天的荣誉。
感谢我的妻子何军,你的篮球天赋远高于我,为让我能够专心地扑在教练工作上,你放弃自己的篮球事业。我做国家队教练五年以来,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。东京奥运会前夕我受伤,你却整整照顾我三个月。所以今天,这是你和我的荣 耀时刻。
但是说实话,今天得到这个荣誉受之有愧,我怎能和蒋指导这样德高望重的教练站在一起呢?
蒋指导,您知道吗?您是我的偶像,我是您的粉丝。
蒋指导您82岁的时候,依然站在篮球场上,我希望自己到82岁的时候,也能像您一样,依然可以为中国篮球的持续发展,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。
我还希望,那时候能在篮球场上再唱一次小苹果。
感谢中国篮协,感谢为中国篮球付出的所有人,谢谢大家。
丛学娣:“坚持,才是追梦路上的最高起点。”
大家下午好!我是丛学娣。
谁说小个子不能打好篮球?海霞,你最清楚了吧?
大个子能发挥内线优势,小个子同样,也可以发挥灵活快速的投篮优势,互相配合,牵制对手。
确实就像海霞你刚才说的那样,我需要你。但是你也需要我呀。今天,不还是我,叫你起床嘛!
其实,我刚学篮球时,对篮球是不太了解的。感觉能把球投进篮筐,很过瘾,并没有意识到篮球和身高有关。
在选择去上海羽毛球队还是留在区体校篮球队,我坚定地选择篮球。这是我篮球生涯里的第一次选择。
直到在市体校,我身边身高条件好的队友,陆续进入上海青年队,我才意识到,篮球更需要的是高个子。
但是我坚信,即使是小个子,只要练就过硬的技术特点,一定能在篮球场上发挥作用。最后,我如愿地进入上海青年队和成年队。
上海队的打法,让我有了施展能力的机会。在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,我获得了“最佳投手”的称号,并且吸引了一位教练的目光,他就是杨伯镛指导。
这届全运会之后,我入选了国家队。刚进国家队时,我特别紧张。面对经验丰富、技术过硬的大队员,很担心自己跟不上她们的节奏和队伍的要求。但是,师姐们对我很关照,可能她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矮小的队友。
晓波姐,随和、耐心地手把手教我,告诉我球队的打法,让我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特点,我一直心存感激。
大修,在生活中对我很关心,我每次洗完衣服,因为我们屋里的晾衣绳实在太高,她都会帮我把衣服挂上去。
她们的热心让我很快消除紧张和顾虑,借此机会,向我的师姐们表示感谢。
但是,在训练中,面对比我高出很多的队友,确实,我还是有点胆怯。你们看看,这样大的身高差,训练对抗时,我哪敢抢球?杨指导为了锻炼我的胆量,专门给我开小灶加练。
倒地抢地滚球,我硬着头皮去接用脚踢过来的一个又一个篮球。
正因为这样的严格要求,让我变得更坚强,在世界赛场上无所畏惧。1984年,洛杉矶奥运会,我和师姐们共同努力,拿下中国女篮在奥运会赛场上的,第一块铜牌。
我知道,这条路没有选错,小个子是有大能量的!
汉城奥运会之后,我选择了退役回归家庭,我以为我的运动员生涯就此画上句号。
1991年,杨指导找到我,希望我能回到国家队,带着年轻队员去完成92年的奥运会任务时,我毅然选择复出。这是我篮球生涯中的第二次重要选择。随后在巴塞罗那奥运会,我和队友们不畏强手一举夺得银牌。
想不到吧?战奥运,一铜一银,谁说小个子不能打好篮球?
我曾经在许多分岔路口,坚定地选择篮球。
但不论面对多少次选择,我始终认为:坚持,才是追梦路上的最高起点。
首先要感谢我的篮球启蒙,苏笙福老师。
正是在我8岁那年,您随手丢过来的一个篮球,让我在拍打中感受到了篮球的魅力。
我要感谢体校的刘竞诚、李耀祖两位师傅。你们教会我传接球技术,让我在黑暗中熟练掌握运球能力,给我从小打好扎实的基本功。
还要感谢上海队杨伯炎教练,是你让我无数次,在比正常篮筐小一圈的篮筐中投篮,挖掘出了我的投篮能力,让我在长人如林的篮球世界里,创造出自己的天地。
更要感谢杨伯镛指导,您独特的眼光和力排众议的魄力,把我这个小个子选入国家队,给了我在世界篮球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。
“坚持”,让我顶着最小的个子打球,隔着最远的距离进球。
感谢中国篮球名人堂,给我在坚持篮球道路中的又一份荣誉。
谢谢大家!
胡卫东:“践行·传承”
大家好,我是胡卫东。
算了,还是戴上眼镜吧,毕竟今天不是在赛场上投三分。我需要看清发言稿。
很幸运,今天我是第8位出场,因为8,就是我的篮球数字。
这件8号球衣是我的江苏队队服,17岁时,我从前辈易德华手中接过,37岁,我又把它传给易德华的儿子,易立。
20年,我在联赛的赛场上没有换过“江苏”二字,20年,我也践行着传承一词。
这是我的第二件8号球衣,穿上这件球衣时,我22岁,它也让我结识了两位优秀的主教练。
一位是蒋兴权指导,让我印象最深的是,蒋指导每天督促我们跑3200米。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篮球运动员的“恐怖记忆”。
谈到3200米就会想起每天六点钟准点响起的敲门声。
正是蒋指导风雨无阻的“叫醒服务”,让我穿着第二件8号球衣,和队友们一起,在1994年进入世锦赛八强,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男篮。
蒋指导除了每天督促我们跑步,还每天逼迫我们练字。
我在国家队期间写下的所有训练日记,我至今还保留着它们。
因为上面有蒋指导每周亲笔写给我的评价。
后来我成为了主教练,这些笔记成为了我的执教宝典。
第二位是宫鲁鸣指导,每次训练结束后,他都会给我单独加练投篮,每天几百个球,而且还想尽办法让我实现自我突破。
记得在柳州冬训,我负重全蹲130公斤。宫指导为了让我有所突破,和我打赌,如果冬训结束时,我负重全蹲可以达到160公斤,奖励1000块。
我每天刻苦训练,终于在冬训结束时,我居然达到了180公斤,也顺利拿到了宫指导的奖励。正因为宫指导对我的加练和自我突破的引导,才让我在赛场上有超常的发挥。
你们还记得吗?
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,和美国“梦三队”的热身赛,我在皮蓬的防守下完成了扣篮。那一年的奥运会我们也进入了八强,完成又一次突破。
同时,我受到NBA球队的关注,虽然我因伤未能成行,但这件球衣,推迟了7年,依然送到了我的手上。
我能走进篮球场,是因为当年懵懂时的一句话。9岁那年我向启蒙教练周兆华说:“教练,我想打篮球”。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?没错,我比《灌篮高手》里的三井寿早说了 26 年。
感谢周兆华教练教会我第一个运球动作,让我日后可以成为球迷心目中的“天外飞仙”。
我的妻子于晖,从医学院毕业,感谢你把毕生所学都用在了对我的“特护” 上。当然,效果很好。
进入名人堂是我职业生涯上的至高荣誉。姚明曾问我,一名运动员顺风顺水进入国家队需要多少年?我从9岁开始打篮球,用了12年的时间,进入国家队。
感谢名人堂让我们在难得的相聚中,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。
你看王治郅从“追风少年”变成了“跟风老男孩”。没有人能永远年轻,却有人永远热爱篮球。
谢谢大家。
蒋兴权:“没有艰苦的训练,天赋不可能兑现为成绩!”
大家好,我是蒋兴权。
首先,我要澄清一件事,让你们痛苦的3200米不是我的要求,是篮球处的规定,但我坚决支持!
为什么?
我们和欧美篮球运动员相比,技术有差距、国际比赛经验少,体能再跟不上,我们靠什么赢球?
我们只能苦练!
不苦练,刘玉栋能成为你们口中的“战神”吗?
训练,加练,再加练,这是他的一贯作风。
其实,刘玉栋在训练当中,总是能战胜苦累和伤病的困扰,保证系统训练。
我听说队员还给起了个外号叫“刘一躺”,就是吃完午饭,往床上躺。这可不是偷懒,是抓紧休息为了下午更好的训练。
不苦练,胡卫东的三分球会有这么准吗?
当年,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“胡三炮”。因为在赛场上,胡卫东的三分球都是连着进,一进最少三四个。
刚才王治郅说,胡卫东的三分球投得准,是因为篮筐比别人的都大!大家都知道这是调侃。
一个高度近视的篮球运动员,有一手三分球绝技,全是靠苦练形成的肌肉记忆。
不苦练,1994年世锦赛,我们能战胜南美强队巴西队吗?能逆转欧洲劲旅西班牙队,挺进八强吗?
中国男篮首次进入世锦赛八强,就是靠苦练!
1999年,我回到国家队,先把脸都胖一圈的王治郅练瘦。确实练得太狠,但队员们依然坚持苦练。
三个多月的时间,所有人都脱胎换骨,所以就在这一年的亚锦赛,最终击败所有对手,拿到了冠军,和悉尼奥运会的入场券。
2000年,悉尼奥运会,姚明、王治郅、巴特尔首次联手出现在国际赛场,让世界篮坛感受到“中国移动长城”的压迫力,奠定了中国男篮未来十年的建队架构。
所以,不靠苦练,我们能在国际篮坛发出中国声音吗?
篮球运动员的确需要天赋,但,没有艰苦的训练,天赋不可能兑现为成绩!
今年我83岁,做了五十多年教练,我记得每一名弟子的成长轨迹。胡卫东和刘玉栋,我从国青就开始带你们。
你们还记得吗?那个时候,你俩年轻气盛,有一次训练有了碰撞就开始动武。
我就让你们俩在场地边一边站一个反省!
后来工作人员送来饮料,胡卫东你倒是聪明,先跑来认错。刘玉栋憨憨的,看到胡卫东认错后就有水喝,也过来我认错。
当年的两个小朋友,今天来到名人堂,我很欣慰。
对我来说,任何荣誉都比不上弟子们,为篮球事业发展努力的模样。
刘铁是我在国青队带过的队员,我特别喜欢他身上刻苦训练、待人朴实的特点。你用了新的方式,在互联网平台推广篮球运动。虽然我并不太了解,但是,我依然为你高兴。
最后,我再说一句,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篮球人才,比立功更重要。
谢谢大家!
生态体育:体育场馆园区小镇综合体投资设计运营规划,康养文旅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升级。
免责声明:【生态体育】图文来自于网络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,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