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45

获奖名单公布!第二届东莞中小学生“好问题”大赛结果出炉

“如果用电子筷夹蔬菜能让人尝出肉味,这样是不是可以帮助肥胖患者多吃蔬菜少吃肉来管理体重?”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报告厅内,来自寮步镇西溪小学的尹泳瑶、郭宗烨正向现场观众描述着自己的“脑洞”。

10月13日上午,2025年第二届东莞市中小学生“好问题”大赛迎来“巅峰对决”,入围决赛的20组选手汇聚一堂,畅谈奇思妙想,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维较量。

近万份投稿

“好问题”大赛量质齐升

问题是思维的钥匙,好问是创新的萌芽。为进一步落实《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》,推动东莞市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索实践主动性,东莞市教育局于2025年7月启动第二届东莞市中小学生“好问题”大赛,分初赛、复赛、决赛等环节,继续聚焦数学与思维、生命科学、物质与化学、物理学、天文学、地球科学、技术与工程、人工智能应用等8大领域。

不同于往届,今年“好问题”大赛类型分两种,分别为推理与理论类型、实验与实践类型。其中,推理与理论类型指学生的“好问题”基于生活或大胆猜测提出,通过查找文献、计算或推理等方式去验证;实验与实践类型是指学生的“好问题”来源于生活或实践,通过动手实验、亲自考量或考察等方式去验证。

与首届相比,本届大赛实现了量质齐升的跨越式发展。初赛阶段,大赛共收到来自市内外的近万份投稿,投稿数量较去年翻番,呈现出爆发式增长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大赛吸引力已破圈辐射,成功吸引了多个外省市学子的踊跃参与,标志着东莞市中小学生“好问题”大赛正从一个本土赛事,稳步成长为一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育创新新名片。

“我们计划采取系列措施,进一步巩固和孵化‘好问题’大赛的成果。”为充分利用两届比赛中约1.5万个“好问题”作品,决赛现场,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党支部委员朱河清分享了下一步规划:一是把两届“好问题”大赛的数据升级成东莞“好问题”大模型,借助互联网力量进行传播,形成“好奇”文化;二是把本届大赛的“好问题”形成清单,供各中小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、科学探究活动及创新教育时参考使用;三是对获得“莞邑乐问奖”“莞邑好问奖”的10组学生进行进一步培养,并对他们的“好问题”作品进行专门指导;四是把“好问题”汇总成册,进一步推广并加大宣传,持续扩大东莞“好问题”大赛的影响力和成效。

AI助力探究

决赛现场上演思维交锋

经过前期问题征集、专家评审,最终共计20个“好问题”脱颖而出,进入决赛现场答辩环节,竞争最终排名。其中,小学组10个,初中组6个,高中组4个。

现场,选手们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各自的出场顺序,每组选手均有90秒的视频展示时间以及2分钟的研究思路介绍环节,向现场评委及观众说明自己提出问题的背景、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预想的答案等。

能否模仿章鱼皮肤智能变色材料制成建筑物?人类能否开发“人与动物翻译系统”与动物实现有效沟通?决赛期间,同学们脑洞大开的精彩讲述让现场掌声不断,观众纷纷举起“很有意思”“征服全场”“敢于挑战”等标语牌为自己支持的“好问题”打call。

此外,决赛中AI虚拟形象“爱因斯坦”的加入也让人眼前一亮。利用AI大模型数据分析,选手可以与“爱因斯坦”进行对话,一同探讨“好问题”的研究思路与可行性。不仅如此,本届比赛现场观众也可以加入对“好问题”的讨论。每一位观众的观点都能通过语音识别设备传输到系统中,由AI进行整理分析,将观众的看法和建议以“热词”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,并及时反馈给提问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优化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、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文尚胜、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邹恩、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张祺等5位专家教授担任评审,对每组选手的问题及阐述进行点评,并就问题内容进行答辩提问。

“现场20组选手的答辩都非常精彩,体现出东莞学子的问题意识、观察能力、创新思维,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文尚胜对决赛选手们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。随后,他用四个关键词概括如何提出一个“好问题”:前沿,问题一定要围绕国家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;合适,所提的问题要在学生的认知、能力范围内;具体,问题不能太宏观,要作具体的设想;本质,要从底层逻辑出发来问问题,探寻问题的本质。

10月15日下午,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在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启动。启动仪式上,现场公布了2025年第二届东莞市中小学生“好问题”大赛获奖名单,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王恩科、东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玉成、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分别为20组获奖学生颁奖。

具体获奖情况如何?一起来看>>

撰文:黎晗 黄婷

图片/视频:李玲

统筹:王慧